中共河源市委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
中共河源市委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
(河委发〔2004〕22号 2004年10月29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期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省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央《决定》精神,并紧密结合广东实际提出具体贯彻措施。《意见》强调了要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提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富裕安康的要求,富有广东特色,对我市各级党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全面贯彻,狠抓落实。根据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提出的关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精神,结合河源实际,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增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实现我市经济加快发展
1、必须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跳出河源看河源,立足全局看河源,我市与兄弟市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发展水平仍处于“后无追兵”的状况。2003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9%;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9%。经济基础薄弱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造成我市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级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增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加快经济发展,当好“追兵”,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衡量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强弱的关键所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大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增强执政能力,增强执政能力促进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努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步伐。
2、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五个统筹”,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三大产业、内外源经济、城乡经济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一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3、必须明确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张德江书记视察河源重要讲话精神,以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揽全局,以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目标,以打造“后发河源”为核心,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为落脚点,以壮大县域经济和市直经济为着力点,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确保2004至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五年实现翻一番;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到2008年比2002年翻两番,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加快发展的一流硬环境
4、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全力配合省有关部门加快粤赣、河龙和龙梅高速公路建设,确保2005年底前建成通车。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做好汕昆、清揭、广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国道、省道和县道改造步伐,打好通行政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大会战,从2004年起,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市通行政村道路硬底化总里程3078公里,其中前3年完成1500公里,2005年4月底前完成750公里以上。同时,全力配合省有关部门,加快东江河源至惠州段五级航道整治。做好市区码头的规划建设工作。
5、加快电力电网建设。
2008年前将投资30多亿元,争取建设1个500千伏变电站,建设5个220千伏变电站和25个110千伏变电站。加快河源电厂建设,力争2007年底并网发电。加快东江干流梯级水电站和小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同时,按照省的统一部署,紫金、龙川、连平、和平四县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争取2004年底前完成供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6、加快城乡水利工程建设。
严格落实《河源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河源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实施方案》,按照水安全、水经济、水环境、水景观和水文化“五位一体”的要求,做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规划建设紧密配合,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旅游工程。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力争在2008年前完成全市7宗共169.37公里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其中市区防洪堤工程到2007年全面完成。消除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到2008年前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用3-5年时间,完成全市木石陂改造及水利主干渠修复,进一步改善农业水利灌溉条件。切实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困难问题,力争2006年底前完成18万群众饮用水工程建设。
7、加快信息化建设。
尽快建成一个以现有电信传输网、广播电视传输网和宽带IP网为基础,以IP技术为融合点的高性能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继续建设健全企业产品数据库、电信公众数据库、科技信息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数据库、影视节目库等各类信息数据库。整合信息网络资源,提高应用水平,2005年底前建成较为完善的政府网络大平台。加快我市政法信息网络建设。2007年前全面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的目标。 重点发展工业经济,突出加快发展的主战场
8、集中精力抓好“一区六园”建设。
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技术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和投入产出比例较大”的要求,市直重点抓好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各县区集中力量抓好一个工业园,并配备得力的专职领导专门抓。按照《河源市县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指引》,切实加强园区建设规划和行业布局规划,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促进行业集中、产业集聚,努力把“一区六园”建设成“财源工程、示范工程、环保工程、阳光工程”。要大胆探索股份制、合资合作开发、外商独资开发等多种建园模式,充分利用贴息、资产置换、物权债权抵押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集中资金投入园区建设,尽快完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严格依法处理好征地拆迁问题,探索新的征地拆迁办法,引导群众以土地和补偿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
9、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
加强政务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行政服务中心“三个一”(一门式对外、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继续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做好企业用工服务和培训工作,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探索创新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招商引资方式,继续落实和完善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责任制。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四率”(即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项目投产率),争取引进一批投资金额超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与此同时,要切实抓好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增资扩产工作。到2008年全市每年合同利用外资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0%以上。
10、大力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以水资源开发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业、以铁矿和钨矿开采加工为龙头的矿冶业、以模具制造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制衣、制鞋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以陶瓷产品为龙头的建材业等五大工业产业;加快培育形成电子电器、汽车零配件、制药和木材深加工等工业产业;抢抓惠州壳牌石化项目的机遇,抓紧研究发展石化下游产品产业。市直和各县区都要选出若干规模较大、市场前景较好、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或产品,制定专门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工业龙头企业,形成“榕树效应”。从2005年起,一定四年,将市直当年申报缴纳市本级地方库税收(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计算)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外资和民营工业企业作为骨干企业培育,以实际缴入市本级地方库税收100万元为基数,在企业实际入地方库数不低于上年的前提下,按上年超基数部分的50%安排给该企业作为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力争到2008年培育50户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每个县区5户以上,市直20户以上),其中年产值超3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20户,年产值超5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10户,争取突破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