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规范性文件 > 正文阅览
转第
下载
保留字段信息
页面宽度(px):

页面宽度范围为200至2000

中共湛江市委关于制定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共湛江市委关于制定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湛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湛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一、十二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就制定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湛江贡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湛江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围绕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总目标总任务,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极大战略定力打基础、谋长远,强弱项、补短板,统筹推进“三个一”建设,全力做好“四篇文章”、持续推进“四大抓手”、大力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有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通过抓党风促政风、以政风带民风,湛江政治生态持续向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湛江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坚持跳出湛江谋划湛江,跳出湛江协调联通周边,主动把湛江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去定位推进,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与海南相向而行”的时代使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预计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3100亿元,年均增长5.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速,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三名,4个投资分别超100亿美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4个国家级、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快速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提质;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扩大,年均投资超1000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升级。《湛江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批,“五龙入湛”高铁新格局加快形成,深湛高铁江湛段、玉湛高速和汕湛高速云湛段建成通车,全球最大客货滚装码头徐闻南山港建成开港,湛江国际机场、广湛高铁、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湛江国家高新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顺利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化。“18+13”重点改革任务全面落实,高质高效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与海南相向而行、融入“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与广州共同构建“核+副中心”动力机制,代表广东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保税物流中心(B型)投入使用,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主要污染物控制、水环境保护、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连续四年居全省前三名,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市8.17万户贫困户23.37万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18条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市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的1712个行政村80%以上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0%以上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7.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04.4万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平安湛江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大局更加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湛江“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迈出坚实步伐。全市上下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汇聚强大力量。
  2.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湛江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多变急变,新冠肺炎疫情极有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长期衰退,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面临重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从省内看,广东经济总量大、产业配套齐、市场机制活、开放水平高,转型升级的趋势和领先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同时广东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区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不平衡,安全发展能力和机制有待加强。从市内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湛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与海南相向而行”的时代使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加快建设,湛江市作为粤琼桂三省(区)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重要战略腹地和支撑区的现实条件和政策支撑更加坚实。在迎来良好机遇的同时,我市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过小,现代产业基础薄弱,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薄弱环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存在短板弱项;周边城市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给我市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全市要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重点,努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湛江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基本建成国家重大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国际化现代化海洋经济城市、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引擎。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于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国内同等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制造强市、科技创新强市。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湛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海湾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家重大战略联动发展连接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与海南相向而行、融入“双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加强,湛茂都市圈建设、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平安湛江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总目标总任务,统筹推进“三个一”建设,全力做好“四篇文章”、持续推进“四大抓手”、深入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加快建设创新引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与海南相向而行,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着力打造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发挥湛江作用、作出湛江贡献。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决服从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坚持全市一盘棋,更好发挥各级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着眼湛江五年内基本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这一整体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湛江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临港产业、滨海旅游、特色优势农业、军民融合发展为重点的湛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区域性经济中心、科教文卫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湛江综合实力在广东沿海经济带西翼处于引领地位,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现代化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换代。市内通勤便捷、周边联通高效、国内外快速通达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湛江港、湛江国际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参与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更加深入,湛江作为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作用不断凸显,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明显增强。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完善,5G网络、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高地初步形成。阳光法治服务政府建设深入人心,“放管服”改革继续深化,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活力充分释放,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为广东新的投资洼地和开放高地。
  --现代化宜居生态海湾都市气息更加浓厚。城市格局、城乡建设、城市功能充分体现现代化都市品位,城市科技化、精细化、智慧化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城市美誉度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平安湛江、法治湛江达到更高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三、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全面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力
  立足谋长远、打基础、蓄后劲,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基础设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7.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坚持把提升与“双区”的通达水平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攻方向,以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构建以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为主骨架的陆海空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南方深水大港,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成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及宝满、东海岛、乌石等港区铁路专用线,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港区集疏运体系。构建辐射周边区域的铁路网络,建成广湛高铁、湛海高铁、合湛高铁,争取张海高铁湛江段开工建设,谋划建设湛茂阳和北部湾城际铁路。推动构建“湾区成环、半岛成网”的高快速路网,加快南宁至湛江高速广东段、广东滨海旅游公路雷州半岛段建设,争取开工建设粤西沿海高速湛江段、雷州半岛东西部高速。完善城市内交通体系,谋划推动市区轨道交通建设,推动湛江内港湾桥隧建设,加快建设南三岛至东海岛跨海隧道,规划建设霞山至东海岛新通道。建成湛江国际机场,打造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现代化国际航空枢纽。
  8.完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合理规划能源设施,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徐闻海上风电等项目,加快建设廉江清洁能源、大唐雷州电厂二期工程、湛江京信东海电厂、东海岛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项目,推动湛江电厂搬迁。完善成品油、石油、天然气等地下管网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并融入国家管网。推进琼粤天然气主干管道登陆项目建设,实现粤琼桂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拓展天然气在城镇、乡村、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优化能源输配网络,开工建设“2+7+18”骨干主网架、配套建设“35+500”高中压配电网。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能源储备体系建设,建成湛江东海岛原油商业储备基地。
  9.建设现代水利支撑体系。加强水资源保障能力,推进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湛江市境内分干线项目建设,有效缓解雷州半岛水资源短缺问题。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完成九洲江廉江段治理工程和鉴江中下游(吴川段)综合治理工程,加快雷州半岛南渡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推进万亩以上海堤达标建设、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夯实农村水利建设,推进雷州青年运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二期、中型灌区及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10.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智慧湛江”。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粤西大数据中心集聚区(粤西数谷)、湛江移动数据中心二期工程等项目,培育本地信息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对接国家、省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推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做好“四篇文章”,深入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世界级产业新城、北部湾和粤西地区产业中心,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集群。深入实施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计划,发展壮大绿色钢铁、绿色石化、高端造纸、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延伸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强大产业支柱力量。推动东海岛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园区,以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龙头项目为抓手,推进东海岛现代钢铁、绿色石化和高端造纸产业链配套基地建设,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推动湛茂合作共建世界级绿色石化一体化基地。扩建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雷州乌石临港产业园,新建湛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谋划建设徐闻临港产业园,高水平建设奋勇高新区产业园,加快建设新能源配套产业园。高水平建设空港经济区,配套发展现代物流、高端服务业、智能制造等临空产业。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配套建设上下游产业链基地,形成覆盖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高附加值下游产品、物流配送等配套产业链供应链。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1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引领,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大型铸锻件制造、精密机床等配套产业,打造北部湾和粤西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吸引具有研发能力的生物科技企业落户湛江,打造生物医药及生物衍生品、高端化学创新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建设国家级医疗器械检测区域中心、国家级食品药品检测区域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中高端合成树脂、精细化工类新材料、新型高强汽车和能源装备用精品钢材等新材料。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13.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聚焦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结合工业互联网应用,推进生产智慧化升级,实现“湛江制造”向“湛江智造”转变。转型发展智能家电产业,建设出口型绿色家电基地。优化发展绿色家具建材产业,打造家具建材产业集群。升级发展农海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农海产品加工精深发展,鼓励企业向消费终端延伸、提升产业价值链,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业生产基地。提升发展轻工纺织产业,推进羽绒、纺织、鞋业等轻纺工业基地建设。全面发展特色食品产业,保护利用好“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月饼之乡”“广东年糕之乡”“菠萝之乡”等品牌优势,扶持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创新品种、创名创优,提升品牌形象。
  1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集聚发展现代商贸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信息咨询、产权交易、设计创意等高端商务服务业。提升发展会展服务业,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会展服务体系。提速发展金融服务业,打造北部湾和粤西地区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辐射大西南、北部湾和粤西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15.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综合开发,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强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提升船舶造修、海上钻井采油平台规模,引进一批海上风电装备、港口机械、海洋防务装备、高技术船舶等海工装备项目,打造海洋工程等装备制造一体化产业链。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业和渔业装备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牧场及其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开发建设雷州西海岸滨海旅游度假区,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打造中国南方冬休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国内外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建成中海油湛江乌石油气基地。加快建设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等海洋高端产业集群。推广海洋能利用新业态,支持徐闻建设海洋装备产业园与海洋能源立体综合开发示范项目。
  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释放经济高效高质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
  16.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聚焦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对标国际一流实验室,加快建设湛江湾实验室,争取纳入全国性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高智能海洋装备、海洋绿色能源和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支持高新区发展,推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新区、湛江高新区等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强与“双区”、海南的创新合作,主动对接融入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海南三大科技城,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推进与深圳鹏城实验室协同创新。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探索优化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与组织实施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财政支持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17.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融通创新,实现大企业“龙头带动”、中小微企业“特尖专精”。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搭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聚焦临港重化产业、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海洋产业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以及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等前沿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
  18.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政府人才培养、引进、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住房安居、医保社保、子女教育、配偶就业、金融支持及评价、激励、使用等人才政策。依托国家重点人才项目和“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领航计划”等扶持项目,建立人才与项目深度对接机制,围绕重点产业引才育才,集聚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有助于提升科技与产业发展主导权的高端人才、紧缺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推行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吸引政策,实施本地培养高层次人才与引进同等层次人才享受同等待遇政策,促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推动湛江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人才交流合作。落实省直部门选派一批干部到湛江挂职帮扶和湛江干部赴省直部门跟班学习机制。加强各类人才国情教育培训,激发爱国报国、建功立业情怀。
  六、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
  准确把握湛江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定位和优势,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9.畅通国内大循环。充分发挥湛江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的比较优势,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支持钢铁、石化、造纸、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国内大循环提供高质量原材料和终端产品,为全国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产品服务。聚力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华南地区石油、矿石、化肥、粮食等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建设湛江商贸物流城、北部湾农产品流通综合示范园、现代冷链产业物流园、电商产业园,盘活企业专用码头,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货畅其流。
  20.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在湛江设立地区总部。鼓励有条件的湛江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引导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多种方式合作,支持服务业企业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建设和管理,鼓励企业建设海外生产基地和境外保税仓,打造跨境产业链,带动劳务输出和货物、服务、技术出口。
  21.全面拉动内需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建设新型消费商圈,搭建多层次商业载体,打造地区特色突出、有效衔接琼桂、辐射粤西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鼓励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加快拓展时尚消费、定制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增加健康、养老、医疗、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安全等领域消费的有效供给。优化消费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22.有效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
  七、全力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
  主动对标对表国家战略需要,全方位、广领域、多层次融入国家战略,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北部湾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示范区。
  23.加强与海南相向而行。立足将湛江打造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海南岛内外联动的重要枢纽、广东对接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门户城市,全面推进与海南全方位深度融合。共同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工作,打造统一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现代化过海通道。加快雷州乌石港建设,谋划打造对接海南自贸港的专业货运通道。探索湛江港与海南洋浦港共建“组合港”,深化湛江港口与海南港口的战略合作,与海南合作建设国际能源、大宗商品、航运等交易中心,共同打造“前台后仓”联动发展新模式。联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探索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谋划建设粤琼(徐闻)特别合作区。加强国际旅游、国际航运、健康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强化民生对接,在文化教育、医疗、公积金、应急安全、海上救助等方面深度融合。
  24.全力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与西部陆海新通道13个省(区、市)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沟通联系,更好发挥连通西南地区、海南自贸港和东盟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提升对接新通道地区的港口、铁路、高速公路集疏运体系能力,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鼓励航运、港口、口岸、铁路等行业深化业务合作,探索建立多式联运“一单制”,开通更多连接新通道内陆腹地的海铁联运专列,完善海铁联运网络,合作共建海铁联运“无水港”,进一步拓展经济腹地。加强与重庆、成都等地合作,研究开通中欧班列业务。
  25.积极服务对接“双区”建设。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以强化广州湛江“核+副中心”动力机制为纽带,全面加强与“双区”城市群在产业、市场、港口、资本、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推动交通设施互连互通,加密与“双区”航班,推动大湾区港口与湛江港深化合作,开行高铁“点对点”直达班次,实现空铁联运、无缝对接“零换乘”。加强与广州深度协作,探索建立各县(市、区)及产业(园区)“一对一”共建合作机制,实现产业集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依托巴斯夫、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廉江清洁能源等重大项目,围绕“双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全力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为“双区”提供产业配套、规模支撑。加快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服务“双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基地。
  26.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完善跨区合作机制,拓宽和深化合作领域,加强与玉林、北海等毗邻的北部湾城市合作发展,加快建设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争取上级批准经济合作区享受两省(区)叠加优惠政策。完善跨区域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规划建设沿海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现代港口,全面构筑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八、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27.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以资本运作能力较强、治理机构完善、风险管控健全、功能较为完备的集团公司为基础,组建或改组成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推动市属企业入股在湛央企、省企项目。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权责清单,建设数字化国资监管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政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建立健全企业融资机制,探索“母基金+子基金”等模式,设立产业引导投资基金。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出台激励政策,支持本地企业上市。
  28.提高经济治理效能。建立各部门协同的管理数据共享平台,提升大数据辅助治理能力。深化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保持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发展普惠金融,优化地方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能力。推进“信用湛江”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全市的信用信息征集记录和查询应用网络体系。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29.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阳光法治服务政府建设,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加快政务云平台湛江节点扩容,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湛江节点,深化政务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30.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口岸建设,促进国际通关、换装有机衔接,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推进与沿线国家地区多领域务实合作,加快构建连接东盟和泛珠三角区域省区的陆路国际大通道。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拓展延伸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建设一批农业商品展销平台。建成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做大跨境电商产业规模。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实施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等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鼓励湛江企业全面参与区域内商品、技术、服务、资本、人员跨境流动,支持湛江港参与亚太港口合作,全面提升湛江对外出口水平。高水平举办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博览会。
  31.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平台。积极推动霞山区块、东海岛区块、徐闻区块纳入广东自贸区扩区的片区。加快建设湛江综合保税区,创新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助力钢铁、石化等产业链培育。办好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打造展销国内外先进海洋装备的高端平台。
  九、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32.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应和提质增效,以廉江九洲江两岸、雷州东西洋、吴川鉴江平原和遂溪东西部沿海围田水稻主产区为重点,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打造区域特色优势农业集群。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优势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壮大一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响一批特色农业品牌,推动形成产业链健全、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集群。支持菠萝、蔗糖、剑麻、橡胶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推进地方与农垦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新业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改造。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3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房管控和村庄风貌提升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内道路建设,深入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绿色村庄和美丽庭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3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奖补机制,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35.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的减贫工作,盯紧有返贫风险、边缘易致贫等重点群体,完善防止返贫的监测预警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巩固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稳岗工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城乡发展路子,全力创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良好城乡生活环境。
  36.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统筹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发展,统筹雷州半岛地方特色、地上地下空间、陆地与海洋空间,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统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合理规划城市化地区、生态保护区、农业主产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7.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对标一流省会与发达沿海城市,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承载力和服务辐射力。促进湛茂都市圈建设,带动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强化中心城区核心作用,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更新并举,实施中心城区强芯提质,高水平建设海东新城、高铁新城、空港新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实施旧大天然片区、金沙湾、调顺岛、东堤等区域连片综合更新改造,打造高端服务城市功能区和城市地标群。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颜值和内涵。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人文城市。
  38.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坚持“一县一园多区”模式,完善园区发展评价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推动资金、项目、用地与环境指标向产业园区倾斜,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科学编制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建设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城市建设项目。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探索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赋予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每个县城打造成为凝聚力、竞争力、辐射力强的卫星城,支持一批中心镇做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影响力强的卫星镇。
  十一、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
  39.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弘扬新时代湛江人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40.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文艺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抓好中国梦和爱国主义主题文艺创作,传承雷州文化,弘扬红色基因,讲好湛江故事,传播湛江声音。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新型文化传播平台集群。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市级文化场馆,完成县级“三馆一站”建设,推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扩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有计划改造和利用历史街区。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立“湛江非遗学院”。实施文化产业提升计划,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新型文化市场业态,推动出版发行、新闻传媒、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常态行业改造升级,提高增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擦亮湛江海洋周、万人游湛江、粤西非遗节等特色品牌,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十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湛江。
  41.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实现生态保护和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钢铁、石化、造纸等重点产业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积极发展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探索推动氢能源在冶金、炼油等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推动建设多元共治现代治理体系,严格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2.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保护好湛江蓝天***。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抓好重污染流域综合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白色污染治理、固废治理,实现县(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覆盖。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创新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强化陆源入海污染控制,严格防范近岸海域环境风险,建设美丽海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形成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严肃查处生态破坏行为。
  43.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河湖水域岸线和重要河口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建河流生态廊道。开展新一轮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动森林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湾长制,探索实行海岸带带长制、滩长制,实施沿海防护林与海岸生态修复、形态修复与养护、滨海景观构建、海岸防护能力建设等工程。深化流域联防联治,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工程。大力构筑城乡绿色空间,推进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全面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44.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控制线,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行增存挂钩制度,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形成全民生态自觉。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实施点状供地,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十三、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45.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重点工程。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机制。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6.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打造区域性教育中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加快和推进集团化办学体系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学位。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中心,支持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联盟、产教融合示范技工院校、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加快湛江教育基地建设,拓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促进民办学校转型发展。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推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向基层边远地区倾斜布局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7.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同步发展,依法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障、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机制,健全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项目范围。加强灵活就业人员保障服务。完善社会救助、福利慈善、优抚安置等制度,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兜底机制。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48.全面推进健康湛江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湛江行动,更好实现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加快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加快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坚持“三医联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网络医院建设,推广远程医疗服务,大力扶持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分级诊疗。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医疗集团、专科联盟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中医药综合改革,打造南方药都。支持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湛江中心人民医院高水平建设,支持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创建高水平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建成医疗配套设施,打造面向粤西和北部湾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提升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残疾康复、精神卫生服务水平,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打造体育强市。
  49.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落实国家生育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临终关怀服务,打造“湛江慧养”特色养老服务品牌。培育养老新业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加强全员人口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50.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快推进“雪亮工程”、智慧新警务等建设。
  十四、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湛江
  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完善平安建设体系,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市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51.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升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聚焦互联网主战场筑牢“防火墙”,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建设,打造南海开发保障服务基地,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加快建设湛江国防教育基地(军事主题公园),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52.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质量追溯制度,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推动“智慧海防”试点建设,提升科技控海整体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建设琼州海峡北岸应急救援基地和粤西(湛江)应急救援中心。加强应急避护场所建设,构建县镇村三级应急避护体系。建立应急物资政府储备目录及动态管理制度,加强重要物资保障体系和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53.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强信访工作,完善领导干部包案和接访下访制度,下大力气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确保信访矛盾有效化解。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完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保障困难群众平等获得法律保护。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严防严打高压态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十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关键在党、根本在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4.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决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湛江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更好展现湛江担当、湛江作为。持续完善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围绕我市总目标总任务,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湛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55.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四个全面”差异化绩效考核,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激励广大干部在状态、有激情、敢担当、出实效。突出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行动计划,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常态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干部政治业务能力。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突出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高质量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增强人大整体功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用好地方立法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推进法治湛江建设。
  57.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编制实施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和方案,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实施清单台账管理,强化督查检查考核,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前景光明。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奋力谱写湛江发展新篇章,为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而努力奋斗,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湛江贡献!
名词解释
  1.1+1+9: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2.三个一:“一通道”,即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一港区”,即推动霞山区块、东海岛区块、徐闻区块纳入广东自贸区扩区的片区;“一示范”,即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3.四篇文章:临港产业、滨海旅游业、特色优势农业、军民融合发展。
  4.四大抓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城市强芯提质、乡村振兴发展。
  5.五大产业发展计划: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计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
  6.五龙入湛:广湛、合湛、深湛、张海、湛海5条高铁汇聚湛江。
  7.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8.核+副中心:推动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
  9.2+7+18:2座500千伏变电站、7座220千伏变电站、18回220千伏线路。
  10.35+500:35座110千伏变电站、500回10千伏线路。
  11.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2.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3.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


*本数据库提供的电子文本正式引用时请与标准文本核对。